DOZY范

文字也好,图片也好,分享出来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

冬雨发微

     一场冬雨,绵绵若丝。

     来的并不突然,阴天了许久,今天终于是下了下来,颇有些姗姗来迟的味道,倒像是人们都期盼着下雨似的。

      许是因为今天休息,这冬雨并不招我厌烦。虽有几分寒彻骨的冷意,但在穿行于雨中,我的内心竟有几分从容与淡然。

     其实山城的雨,特别是细雨,最是烦人。来的软软绵绵,去得拖拖拉拉。先是得阴几天,然后才稀稀拉拉下,下得也不大,穿行一趟也只是沾衣欲湿。可是一下起来,又非得连下他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断断续续,绵绵不绝。连着几天下来,即使是夏天也能感到寒意。我常有若谁要是寿元不够长恐怕天日再难见的乏力感。

     我们这里说是山城,可此山城却非彼山城。不是山上之城重庆而是山中之城毕节。虽同处西南,但光是名头就差了十万八千里。我不知道我们这里是不是古时候的十万大山区域,但是一望无际,绵绵不绝的山头,怎么算都不止十万。人们常说的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区域也包括我们这里。后面的那句人无三两银,说的也是我们这里。地形复杂,经济落后于是城市建设也就跟不上。路面的硬化跟其他城市是没法比的,巴掌大的城区,开着车一个小时不到即可穿城而过。

       以前路上的泥土是扫不完的,不下雨还好,下雨了,路上的水便成了泥水。这些年城市颇有了些发展,路也干净了许多,但是改变的也只是泥水的密度。因是细雨,冲不走泥土反混在了一起,变作了“水泥路”,一场细雨过后,满城的人都成了泥腿子。所以一想到连着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细雨和“水泥路”,就足以令人厌烦不已。

      我踏着泥水,在细雨中不急不慢的走着。思绪就漫撒开了来。

      路是我当年初中时常走的,回来这一年,也常常在走,但现在走着仍觉得颇有些恍惚。路的一边是已经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破旧瓦木楼房,灰尘满布,木色腐朽。一边是前十几年建的七八层的步梯房,虽不至于破旧如对面,但一眼望去,也是老旧不堪。两边合起来在这不断变化的市中心就像是风烛残年的头子。这里连着与它隔河相望的一片低矮瓦房街区就是毕节现存的最老的城区。

      而我初中上的中学就在这条街上。那时骑着自行车来,骑着自行车走。一路走着,总能遇到三两个同路的骑友。放学了,这里就会拥堵,而我们是不怕堵的,有时调皮了,三四辆自行车并排一起慢慢走,后面一串汽车便走不动了,只好一边慢慢跟着,一边鸣笛大骂,直到过了路口到更宽些的那条街以后我们才把路让开加速骑走。再加上满街乱串打闹的半大熊孩子,叫卖零食的摊贩,这条街好不热闹!

        实际,那时的记忆许多细节我已很模糊,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能回忆起的情节并不多。但有个场景,我一直很难忘记。那天一个骑友与另一个骑友一边并排骑着,一边神秘兮兮的讲对于我们那个年纪男生最向往和好奇的故事,而我慢慢的跟着后头偶尔蹭上两句。听的那个骑友许是听的入迷,许是没有注意,到该转弯的时候却忘记了掉头,于是被迎面来的车子一吓,便连人带车摔在了路中间,当时我们虽也被吓了一跳,但随后看着呆楞惊恐的骑友安然无恙的躺在路上,我两便忍不住的爆笑。后来此事便被我当做谈资常常与人提起,作为我所经历的有趣的一件糗事,至今难忘。

       虽然房屋变化不大,甚至路改造后比那时更宽了些,但当时我真没觉得这条路有这么重的陈腐气。许是因为平整的车路,满街的汽车与两旁老旧的房屋形成了对比,又或许是少了那慢街乱串的熊孩子和沿街叫卖的摊贩。

       路,其实不长,雨也是黎明开始下的。现在雨水也渐渐开始一点一滴的从土瓦屋檐边缘往下滴。我一面避让着屋檐上滴下的大滴的雨水,一面小心的行走在因为改造后形成的不同高度,宽度的阶梯连接成的人行道上。车辆经过带起水飞溅的声音,在我脑海里都变作了慢动作。

      忽然想起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有些过于漫长。我像头上挂了胡萝卜的驴,满含着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期望,期盼着,等待着。等幡然醒悟的时候已是等待了一年的时光。这样的等待最是让人混淆时光,等待时度日如年般漫长,可是有天回首顾望的时候,不得不惊叹,只一瞬竟已度过了如此漫长的时光。时间失去了长短的尺度。

      

     

              

评论